零信任模型:为何"永不信任"成为新常态?
零信任模型:为何"永不信任"成为新常态?
一、传统边界安全模型的崩塌
混合云架构普及与远程办公常态化彻底瓦解了网络边界概念,员工居家办公时间超过在办公室时长,使依赖防火墙隔离内外的"城堡-护城河"模式失效。高达80%的网络安全事件源于内网或内外勾结,传统防火墙难以应对APT攻击、供应链攻击等新型威胁,迫使安全范式向"永不信任"转型。
二、"永不信任"的三大核心支柱
动态最小权限访问
基于用户身份、设备状态、行为风险等维度实时计算信任值,仅授予完成当前任务所需的最低权限,如同酒店房卡仅开启指定楼层。访问权限随风险评估动态调整,检测到异常操作(如财务人员突然下载数据)立即终止会话。
微隔离技术
将网络划分为细粒度安全域,通过SDN技术限制东西向流量,防止攻击者突破边界后横向移动。例如采用mTLS双向认证加密通信,确保数据平面安全性。
持续验证机制
采用多因素认证(MFA)与用户实体行为分析(UEBA)技术,对访问请求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控,实现"登机牌+随身物品抽查"式的多重核验。
三、驱动转型的技术与业务动因
四、落地挑战与进化方向
认知与成本鸿沟
25%企业仍混淆零信任与VPN的区别,有限预算难以支撑长期建设;技术兼容性问题导致替换成本激增。腾讯云通过SSO单点登录和智能风险评估优化用户体验,缓解认证疲劳。
架构演进趋势
智能决策:策略引擎集成AI分析,实时计算环境风险评分
无感验证:CDN与边缘计算降低认证延迟,如优化网络架构使策略生效时间缩至秒级
生态整合:安全管理平台统一纳管策略引擎(PEP)、信任评估模块等组件
结语:安全范式的根本重构
零信任本质是将防护重心从"网络位置"转向"数字身份",通过持续验证与动态授权构建自适应免疫系统。随着GB/T 43696—2024国家标准的实施,这一"永不信任"的安全哲学正从技术方案升维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战略能力。